在近期的日常交流中,当我们提起某款游戏“EA”的时候,大家的概念出现了分歧,“EA”除了Electronic Arts的简称外,还有其他意义?
是Early Access不是Electronic Arts
EA全称Early Access,直译为早期访问、提前使用,俗称抢先体验,是steam平台在
2013年推出的一项功能,玩家可以购买仍在开发阶段的产品并优先体验到游戏的内容。通常EA多出现在小团队的项目中,用于提前“回点血”以便继续开发游戏,或者用于获取玩家意见,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
对开发者来说,在游戏质量过关的前提下,EA可以帮助小团队解决生存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吸引到投资人的目光。而对玩家来说,EA模式更像是一种投资,即看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且认为游戏有潜力,那么出钱赞助开发者,以便游戏能够顺利“降生”。多数EA阶段的游戏价格会低于正式发售的价格,这也是EA模式对玩家的一个吸引点。
是抢先体验不是付费测试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游戏质量过关才是EA有效的前提,所以说,质量不过关的EA游戏也有出现。资料显示,《1… 2… 3… KICK IT!》最早于2012年左右面世,并且在2013年成为加入了steam的12款首批EA游戏中。但正如你所预料的,游戏“啪,没了”。游戏最后一次更新于2014年,随后便杳无音信,只有steam评价中的“多半差评”,记录了这款游戏曾来过。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DayZ》,游戏正式发售于2018年,且经历了近5年的EA阶段。虽然这种大逃杀类游戏现在已不新鲜,但在当年来说,《DayZ》还是非常独特的存在。虽然游戏EA阶段销量可观,但游戏开发者们却“不太上心”。玩家反馈了优化差、bug多、贴图等大量问题,但开发者并不着急,最终导致于玩家大量流失,在后续的大逃杀游戏内卷中泯然众人矣。
当然,多数EA游戏还是回报了玩家的期待。如去年上线的“有生之年”“长寿玩家的胜利”的游戏《骑砍2》,以及今年大热的国产独立游戏《鬼谷八荒》、《戴森球计划》,都仍然处于EA状态。
缺乏监管导致玩家丧失信任
不过,EA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监管。
Valve并不会对EA阶段跑路的游戏做出任何应对,也就意味着,如果开发商的目的就是集资、捐钱、跑路,貌似除了玩家钱包瘦了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事情。
据了解,早前曾有一个名为Early Ninja的海外游戏平台,提出将EA游戏的收入由其保存,游戏完成一部分便支付一部分,若游戏未完成则按进度退款给玩家。当然,这个提议遭到了开发者的反对,Early Ninja也众筹失败。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使用EA模式,终究会有部分游戏最终体验不尽人意。而当玩家遇到几次“憋气”的EA购买体验后,说产生PTSD可能有些夸张,但留下一些阴影以致于后续在看到EA游戏会产生质疑的情况不可避免。
EA的功能本意是好的,无论是帮助小团队提前获得收益还是让玩家和开发者在早期建立沟通渠道,都是为了帮助游戏变得更好。但部分“害群之马”导致玩家对EA游戏的不信任,进而影响了所有EA阶段的游戏。如果一款优质的产品因为不信任而无人参与EA,最终导致“夭折”的话,可能是游戏行业的悲哀把。